孩子闖禍,父母負責?關於父母的連帶賠償責任

呂昀叡律師

父母連帶賠償
(圖片來源:網路)

一. 未成年人涉及賠償責任,但名下沒有財產,怎麼辦?

實務上常常發生一種情況:未成年人闖禍了,可能是無照駕駛撞到別人、可能是交友不慎一起去砸毀別人車輛、竊盜或詐欺別人財物…等等,因而衍生民事賠償責任,但被害人要向未成年人求償時,發生未成年人連工作都沒有,名下也沒有任何財產,索賠似乎無望,難道被害人只能自認倒楣?

其實被害人除了可以向未成年人索賠之外,未成年人的父母也需要負擔連帶賠償責任。

二. 父母有責任為未成年子女的脫序行為負責:

對於未成年子女的脫序行為,民法第187條第1項規定的很清楚,父母也有賠償責任,如果讀者有仔細閱讀條文的話,會發現個案中還要再看未成年子女有沒有「識別能力」,未成年子女有識別能力的話,被害人可以索賠的對象是:「未成年子女」+「父母」;未成年子女沒有識別能力的話,被害人的索賠對象則只有:「父母」。

什麼叫做「識別能力」,這和年齡沒有關係,而是行為當下,這名未成年子女有無「認識行為之危險性及就其結果應有所負責之能力」,這會涉及個人的智能發展情況,個案中如果未成年人有智能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的程度,那可能就不會具有識別能力。

三. 父母的監督狀況及因果關係,也是重點:

另外民法第187條第2項也規定,如果父母「監督並未疏懈」、或者「就算有加以相當之監督,仍不免發生損害」,那麼父母就沒有賠償責任。

這樣的免責事由,文字規定看起來很簡單,但在實務上來說,要說服法官可是困難重重,畢竟在現實生活中,要「隨時監督防範未成年子女不致危害他人」、且「平時管教即應注意教導,以免未成年子女獨自行動時,對他人造成危害」,恐怕沒有幾為父母能夠落實,因此實務上很少能成功免責。

結論:

在實務上未成年人闖禍並不少見,雖然父母難以有刑事責任,但往往須負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,因此每一位未成年人在作任何決定,務必三思,以免除了自己涉及法律責任,也拖累家人!

發表迴響